24直播网

为什么我们没有社区文化?没有足球文化?

发布时间:2025.08.25

本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赵先生的事务所”,原文发表于2025年6月23日,作者:赵智功。但所谓“专业观察”是否经得起推敲?本文试图以批判性视角重新审视。

前段时间借考察之名前往伦敦,实则带着猎奇心态参观了两家西伦敦英超俱乐部——这种行为本身便暴露了国内足球文化对“职业化”的片面理解。

切尔西,富勒姆:两个被过度神化的“传统标本”

两家英超球队的主场,不过是功能单一的过时体育设施。所谓“纯粹性”实则是商业开发滞后的产物:没有塑胶跑道意味着拒绝多元社区活动,拒绝老年人健身需求;不承办其他赛事暴露出场地综合利用率低下。21世纪后新建的北伦敦托特纳姆热刺球场通过橄榄球赛事和大型演出实现盈利多元化,恰恰证明所谓“传统球场”的生存困境。

从基建维度审视,国内三线城市奥体中心的现代化程度确实远超这两座“活化石”球场。但这种比较本身便陷入技术决定论的误区——足球文化的核心从来不是钢筋混凝土的堆砌。

真正值得警惕的,是富勒姆主场克拉文农场(Craven Cottage)所折射的英国足球文化悖论:这座始建于1896年(光绪二十二年)的球场,至今仍是顶级联赛现役场地。更讽刺的是,其所在的哈默史密斯-富勒姆区作为伦敦知名富人区,却保留着传统单人入场门和站立看台——这种“贵族社区里的原始球场”现象,暴露出英国足球文化中根深蒂固的阶级固化。

作为英超中下游球队,富勒姆的生存哲学颇具代表性:在曼联、阿森纳等豪门全球化扩张时,他们选择固守社区阵地。这种“小而美”的模式背后,是英国职业足球体系对基层生态的刻意维护——通过联赛分级制度确保中小俱乐部生存空间,防止资本过度垄断。但这种保护机制也造就了英国足球的“舒适区陷阱”:当全球足球产业向商业化、全球化狂奔时,英国俱乐部仍在用百年前的社区纽带维系运营。

Netflix纪录片《我心永随桑德兰》揭示的真相更值得玩味:这支前英超球队在2017/18英冠赛季和18/19年英甲赛季的挣扎,暴露出英国工人阶级城市足球文化的脆弱性。当矿业经济崩塌后,当地球迷对球队的“不离不弃”看似感人,实则是社会转型期无业青年的情感投射——这种将足球视为精神鸦片的现象,恰恰是产业空心化的副作用。

桑德兰球迷高呼的“Sunderland 'Til I Die”(至死方休),本质上是一种文化惰性。当中国球迷在讨论球队战术革新时,英国球迷仍在用地理标签定义身份——这种将足球视为地域图腾的思维,阻碍了现代足球运动的进化。

英国足球的“德比文化”同样充满矛盾:阿森纳vs托特纳姆热刺、利物浦vs埃弗顿等经典对决,本质是工业化城市内部阶层冲突的延续。而卢顿与沃特福德的“M1德比”(因M1公路连接两城得名),更是暴露出英国地域主义的无厘头——当高速公路成为划分敌我的界线,足球已异化为地理偏见的载体。

桑德兰本赛季重返英超的“奇迹”,本质是英国足球分级制度的自我修正——通过附加赛机制维持联赛活力。但这种“小俱乐部偶尔逆袭”的剧本,恰恰掩盖了英国足球整体竞争力下滑的现实:当德甲、西甲俱乐部在欧冠赛场持续统治时,英超球队的战术革新已明显滞后。

当被问及“为何不追捧巴萨皇马”时,英国球迷的“地域忠诚”论调暴露出其文化狭隘性。这种将足球视为地方保护主义工具的思维,与全球化背景下的体育产业发展背道而驰。相比之下,中国球迷对顶级联赛的关注,恰恰体现了对竞技水平的理性追求。

英国足球的行政区域划分(郡、区、自治市、教区)看似精密,实则强化了地域割据。英格兰40,000家足球俱乐部的庞大基数背后,是资源的高度分散——当中国通过职业联赛体系集中培养精英球员时,英国仍在用教区俱乐部维持基层参与率。这种“广种薄收”的模式,已难以适应现代足球的竞争需求。

青训体系的真相:英国模式正在被中国超越

所谓“围绕教区和borough的社区基础展开青训”的论调,掩盖了英国足球人才培养的效率问题。当中国通过集中资源建立专业青训中心时,英国小球员仍在教区俱乐部接受业余训练。这种差异直接体现在国家队成绩上:近年来英格兰队在世界杯的平庸表现,与其青训体系的分散化不无关系。

江苏地区业余联赛的爆火,恰恰证明中国足球文化的转型可能:当人情味和地域认同超越功利追求时,足球才能真正扎根社区。但这种自发秩序的形成,需要打破行政主导的旧有框架——正如英国教区俱乐部所体现的,过度依赖地理标签的社区文化,终将沦为保守主义的庇护所。

中国缺乏欧美式社区文化的根源,在于现代化进程的特殊性:

1. **小农经济的宗族阴影**:传统“家-田-宗族”结构阻碍了现代社区的形成,邻里关系沦为宗法秩序的附庸。

2. **行政主导的治理惯性**:居委会制度延续了单位制的管理思维,居民被视为被治理对象而非参与主体。

3. **人口流动的解构效应**:城市化进程中的高频迁徙,使社区难以形成稳定的情感联结。

4. **历史断裂的制度空白**:从宗族瓦解到单位制解体,公共归属体系始终未能完成重建。

5. **价值转型的功利导向**:“向上跃迁”的社会心态,使社区空间沦为临时居所而非精神家园。

但这种“缺失”未必是缺陷:当中国完成城市化转型,当社会流动性趋于稳定,当行政治理向协商治理转型,真正的社区文化或将自然生长。届时我们需要的,不是对英国模式的简单模仿,而是基于中国国情的制度创新。

曼联的资本化转型困境提示我们:任何文化形态都需要与时俱进。英国足球文化若固守地域标签,终将沦为全球化浪潮中的活化石。而中国足球的真正突破,或许在于创造超越“社区vs全球”二元对立的新模式。

社区文化的本质,是主体性的觉醒。当中国人不再通过地理标签定义自我,当城市居民从“暂住者”转变为“建设者”,真正的社区认同自然会水到渠成。这个过程或许漫长,但比盲目崇拜英国模式更有价值。

- End -

相关资讯

热点资讯

热门比赛

今日共8场

比赛回放

热门标签